明星汉堡卷入大肠杆菌感染风波 麦当劳如何自救?

最后更新于:2024-10-25 09:48:48

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下简称CDC)在官网发布调查报告称,美国有10个州出现了严重大肠杆菌疫情。因多数病人报告说吃了麦当劳的四分之一磅汉堡(Quarter Pounder,即4盎司、足三两),调查人员正在努力确定四分之一磅汉堡上的洋葱片或牛肉饼是否为可能的污染源。另据报道,本次大肠杆菌疫情中,已有49人生病,一名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老人因感染死亡。

明星汉堡卷入大肠杆菌感染风波 麦当劳如何自救?

来源:麦当劳全球官网

CDC表示,在接受采访的人中,大多数人都提到吃过四盎司磅汉堡。据悉,目前已有10人住院接受治疗,其中包括一名患有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儿童。CDC警告称,随着对大肠杆菌来源的调查展开,未来几周感染者的真实人数可能会增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官网了解到,FDA、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以及CDC正与美国各州和地方合作展开调查。

关于当前感染的最新情况,FDA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分享,一旦有消息出来,我们会第一时间在官网上更新。”

据报道,麦当劳表示其正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来控制疫情。在调查期间,该公司已将四分之一磅汉堡从受影响地区的餐厅中下架。

对于此次疫情是否影响到中国市场的相关产品,麦当劳中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中国区)没有售卖新闻中提到的产品,也不使用相关食材。食品安全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持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标准,请放心食用。”

自当地时间22日消息传出后,截至10月23日收盘,麦当劳两天累计跌幅5.18%。

罪魁祸首:洋葱丝还是牛肉饼?

根据FDA的初步分析,四分之一磅汉堡供应的洋葱丝可能是污染源。FDA正在迅速确认这些洋葱是否是此次疫情的源头,并确定这些洋葱是否在其他企业供应或销售。

与此同时,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正在对受影响州的麦当劳供应的汉堡肉饼进行追溯,以确定碎牛肉是否为疾病的来源。

明星汉堡卷入大肠杆菌感染风波 麦当劳如何自救?

图片来源:FDA网站截图

大肠杆菌是一种可通过受污染食物(通常是未煮熟的肉)传播的细菌。但它也可以通过水果和蔬菜传播,而水果和蔬菜可能被受污染的灌溉水污染。而烹饪通常会杀死细菌。

大肠杆菌可能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几天或长达9天后出现。症状包括严重的胃痉挛、腹泻、发烧、恶心和/或呕吐。一些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血性腹泻并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例如一种称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肾功能衰竭,或引发高血压、慢性肾病和神经系统问题。

据报道,麦当劳全美13000多家餐厅中有五分之一的门店撤下了这款汉堡。四分之一磅汉堡一直是麦当劳的明星产品之一,据麦当劳预估,可能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这款汉堡的供应。

对于国内市场是否受到影响,麦当劳中国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没有售卖新闻中提到的产品,也不使用相关食材,请放心食用。”

2015年奇波雷食品安全事件重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麦当劳全球官网上查询了解到,事发后,麦当劳北美首席供应链官Cesar Piña对此回应,调查的初步结果表明,部分疾病可能与四分之一磅汉堡中使用的洋葱丝有关,这些洋葱丝由为3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的单一供应商提供。“根据我们的安全规程,我们已指示所有当地餐馆从其供应中移除该产品,并且已暂停在受影响地区分销所有洋葱丝。”Cesar Piña表示。

与此同时,麦当劳的所有其他菜单项,包括其他牛肉产品(芝士汉堡、巨无霸、双层麦当劳和双层芝士汉堡等)均不受影响。

麦当劳表示,目前判断疫情对销售的影响还为时过早,公司正积极与CDC和其他政府部门合作,以查明疾病的来源。

据媒体报道,泰勒农场(Taylor Farms)是此次麦当劳食品安全事件的洋葱供应商,该公司表示,目前尚未发现大肠杆菌的痕迹,但谨慎起见,决定撤回这些产品。

这次麦当劳的食品安全事件勾起了市场对2015年类似事件的回忆:2015年,墨西哥风味连锁餐厅“Chipotle Mexican Grill”(以下简称奇波雷)在美国多个州的门店暴发大肠杆菌和诺如病毒疫情,造成逾50名消费者染疾。

在接连发生类似事件后的两个月,奇波雷不得不关停43家门店,公司销售额随之大幅下降,并被处以罚款,同时受损的还有品牌声誉。

据报道,麦当劳发言人周三表示,此次事件与在奇波雷发生的事件不同,因为到目前为止,事件可能只涉及一家供应商,而不是店内食品加工。

针对此次事件发生后,麦当劳是否会对受害消费者进行赔偿以及公司会否接到官方罚单,截至发稿,麦当劳全球并未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过,在业内看来,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影响将考验麦当劳的沟通能力以及后续对客户和品牌采取的保护措施。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每经记者:孙宇婷 ,丁舟洋对本文亦有贡献